“临行喝妈一碗酒,浑身是胆雄赳赳……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,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。”这段铿锵有力的唱词出自现代京剧《红灯记》,是主人公李玉和告别母亲与女儿、毅然赴死之前留下的生命绝响。一曲终了配资网,犹如金石,穿透岁月,余音袅袅。
烽火映红灯,信仰照千秋。1938年,日寇铁蹄肆虐东北,李玉和将密电码交给女儿铁梅后,昂首走向刑场。他留下的那一盏红灯,是信仰,是光明,更是一支不灭的火炬——它能划破黎明前的黑暗,照亮万千仁人志士前行的路。
《红灯记》中的红灯,又名号志灯,是李玉和在铁路工作中使用的信号灯,也是李玉和一家从事地下工作时的暗号灯(红灯记文化陈列馆展出的实物)。
寻一盏照亮前路的灯
上世纪70年代,《红灯记》火遍大江南北,时至今日,无论男女老少,仍能哼唱一两句其中的唱词。剧中,李玉和一家三代前赴后继,为游击队传送密电码、与敌人周旋到底的故事,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那位高大坚毅、宁死不屈的英雄李玉和,原型是国际秘密交通线上的联络员傅文忱。他常年穿梭于白山黑水之间,传递情报,护送同志进出苏联。当记者得知,傅文忱——这个藏在“李玉和”背后的真实英雄,生长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黑土地后,便携着脑海中那些泛着微光的旧影,来到密山市二人班乡,追寻那段峥嵘岁月。
“傅文忱的故居就在中俄边境的小山村。”密山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春雨向记者介绍道。恍惚间,仿佛有一个高大的身影正与记者擦肩而过——他怀揣机密文件,神情警惕,步履匆匆,随即消失在茫茫的边境线上。
傅文忱的故居徐家馆子是一座典型的东北民居。原本由土坯砌成的低矮房屋,经过修缮变成了砖瓦房,院中立有一座纪念碑,上面篆刻着傅文忱的自述手迹。傅文忱的侄孙、年近七十的傅胜海老人看到记者一行,热情地迎上来,声音洪亮而激动地说:“欢迎你们!这么多年了,红灯的故事越唱越响亮啊!”
历史一个悄然的转身,于个人而言,往往是沧海桑田。轻轻推开那扇吱嘎作响的木门,傅胜海老人缓声讲述着傅文忱的生平,每一个字、每一段往事,都像穿堂而过的微风,将人引回那段过往。记者一行不只是听众,更像是步入时光罅隙的归人——
傅文忱出生在农民家庭,童年时读过私塾。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沦陷,他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了李杜领导的抗日义勇军。义勇军被打散后,他又经吉东特委国际秘密交通线负责人李发介绍,开始从事国际秘密交通工作。东北的冬天,泼出去一盆水都能瞬间冻成冰。傅文忱常常乔装成猎人,顶风冒雪传送文件、接应过境人员。为了避开日伪特务的封锁,他大多选择在夜间行动,半夜到达中俄边境黑背山下的表弟家,稍加休整,打探情况,在头遍鸡叫时越过边境线到达苏联,天黑以后再返回来。他从不向亲属透露任何信息,只说为日本人收缴猎物,带人打猎。
1935年,吉东特委组织遭到破坏,许多同志牺牲、被捕。艰难时刻,傅文忱没有退缩,冒着生命危险把杨松、张松(李范五)等最后一批吉东特委领导安全送到了苏联。同一年,他被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。
临行前,傅文忱抚摸着6岁的女儿,对妻子说:“你等我6年,如果我没回来,也没音讯,你就别等我了,改嫁吧。”傅文忱学成回国后,仍从事隐蔽战线工作。担心家人受到自己的牵连会处于危险的境地,多年来他从未与家人联系。直到1946年,傅文忱再次回到故乡,此时他的身份已是密山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。站在父母、妻子、儿女面前,一家人悲喜交加,母亲抱着他的头说:“你这些年跑到哪儿去了?怎么不给家里来个信?妈把眼泪都哭干了!”
异乡的月光,曾多少次停留在他的身上?傅文忱在外奔波多年,他何尝不思念故乡的风物、母亲的容颜、黑土地上那一盏熟悉的灯……可他深知,有国方有家。他将小家的缱绻柔情配资网,默默埋藏心底,毅然选择了风雨兼程。这并非无情,恰是最深的深情——一代人的牺牲,换来了后来人归家时的安稳。
傅文忱多年来音讯全无,家里人都以为他已经去世。傅文忱的母亲做主,让他的妻子改嫁,而傅文忱也因为保密工作需要,重新组建家庭。在讲述家史时,傅文忱笑称自己如今是“一家三窝人,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。傅文忱的亲身经历,正如李玉和一家,虽无血缘关系,却因共同的革命信仰紧紧相连。
革命,不只是个人的选择,更是一个家族、一片土地血脉中的节拍。记者了解到,傅文忱的亲人大都参加了东北抗联,他的同胞兄弟傅文秀也是国际交通员,在日本宪兵队“打通苏案”中,眼睛被灌瞎,肋骨被打断;他的堂弟傅文章去苏联寻找他未果,便加入了苏联红军,投入卫国战争;他的大女儿傅明坚,也就是铁梅的原型,年少时就参加了革命,随部队一路南征,最终安家武汉。
溯一束撕开雾霭的光
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,曾是吉东最早的国际交通站之一。土地革命时期,革命火种在此播撒——交通员将《共产党宣言》中的道理编成民谣,用东北大鼓唱给不识字的百姓听。抗战时期,这里更成为东北抗联与党中央联系的纽带,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经此传递。
站在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遗址上,轻风拂过无边的原野,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,注定被铭记。
1961年,傅文忱回到密山探亲,受邀作了一场抗联事迹报告。他在报告会上讲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往事,深深感染了当年垦荒的战士,也打动了参加报告会的作家沈默君。其中,让沈默君感触最深的,是“桑元庆”事件。
桑元庆也是一名抗联国际交通员,公开身份是黑龙江省鸡东县平阳镇一家稻米所的管账先生。由于叛徒出卖,1944年11月,桑元庆被捕,交通站也遭到破坏,发电机、发报机被起获,但日本人始终没得到密电码(也是《红灯记》中鸠山队长所要的)。据桑元庆的女儿桑桂芳回忆,日军曾经押着血肉模糊的桑元庆回到家,砸箱撬柜、砸墙刨坑,但最终一无所获。随后,桑元庆被带走,再也没有回家。
1991年出版的《正义的审判》一书,记载了桑元庆的最终结局——桑元庆英勇不屈,掩护了战友孙福庭等,而他自己及20余名地下工作者被日军送到七三一细菌部队杀害。《红灯记》里李玉和视死如归的情节正是取材于此。
后来,沈默君根据傅文忱、桑元庆等人的事迹,与罗国士一道完成了剧本《自有后来人》的创作。
傅胜海老人告诉记者:“傅文忱结束在苏联的学习后,按照组织安排去了延安,改名叫宋志远,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担任机要交通科科长,负责党中央与外界的联系。他还当过毛主席的警卫员,并在1940年,被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授予‘甲等秘密工作者模范’称号。”
傅文忱一生都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,因为常年紧张艰苦地工作,他积劳成疾,患上风湿性心脏病。晚年的傅文忱长期住院治疗,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份与经历。他就像一盏悄悄燃尽的灯,明亮过,温暖过,却甘愿无声地隐入历史的薄暮。
“像傅文忱一样的交通员还有很多。”记者突然想起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纪念馆讲解员讲过的内容,“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名号,却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,在荒山野岭的饥饿孤独里,用‘宁死不泄密’的信念完成使命。在护送同志出入境时,他们要制定精密的路线,避开所有哨卡。为了最大程度上隐藏传递的信件、情报配资网,他们会把这些信件、情报藏在棉衣夹层、发髻中,甚至吞进肚子里。”
党和人民需要时,千千万万个交通员挺身而出,甘愿隐姓埋名,忍受刺骨严寒,甘愿抛头颅、洒热血。而在胜利之后,他们却悄然转身,隐入尘烟。成为交通员,就代表着他们不能将冲锋陷阵的豪言宣之于口,但他们却勇敢地奔赴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——那是一段隐匿于黑暗中的无声较量。若用电影描摹,那该是一个越拉越远的长镜头:光影之中,一群人正朝光亮走去,背影渐行渐模糊,而那光,却越来越清晰——那是希望,是信仰,是新中国的曙光。
追一曲不忘初心的歌
傅文忱的女儿傅明坚始终不曾忘记1947年参军那天,父亲对她的叮嘱:“一定不能有优越感,要坚强,不怕苦,不怕牺牲,斗争到底。”这沉甸甸的话语,如同红灯一般,照亮她此后漫长的革命道路。
坚强勇敢、不辞辛劳——傅文忱殷切的叮嘱,跨越七十余载春秋,重新回到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。2024年10月,密山市检察院检察官彭雪在履职中发现,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旧址年久失修,有倒塌可能。这座曾经联络国际、传递情报、护送英雄的建筑,怎能沉默地坍塌?密山市检察院随即立案。
2024年11月15日,该院针对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遗址出现的问题,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,督促其依法履职,采取保护措施,修缮历史文物。
相关行政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,申请到了专项维修基金对遗址进行修缮,恢复遗址原貌,并完善了配套设施。此外,相关行政部门还在村民中选拔了专业讲解员,并定期派专人对遗址进行维修保护和看管。
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密山市筹建“红灯记文化陈列馆”,并于今年8月30日正式开馆。9月1日,密山市检察院组织干警来到陈列馆,开展“追寻红色记忆,汲取奋进力量”主题党日活动。年轻干警了解到,当年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系时断时续,正是这些交通员突破重重封锁,传递文件、指示至抗联营地。1935年《八一宣言》发表后,正是经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传至赵尚志、周保中等手中,为党领导东北抗联抗战作出重要贡献。
“当年的交通员们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,却凭借坚定的意志,将重要的文件一次次传递到领导人手中。我突然感到,作为新时代的检察干警,其实我们也是‘交通员’——只是我们传递的不再是机密文件,而是法律的温度、公正的力量。先辈们面对的是敌人的阻挠,而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利益的纠缠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我们都要把法治的信念、人民的期盼精准地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。”在谈及参观陈列馆的感受时,密山市检察院一位检察官动情地说。
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,没有大事不登门。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,可他比亲眷还要亲。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,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。他们和爹爹都一样,都有一颗红亮的心。”红灯记文化陈列馆内,这段熟悉的唱词悠悠回荡。无论何时,总有游客自觉放慢脚步,轻声跟着吟唱。这一刻,字句、音符都已经成了最微小的单位,真正连通心灵的,是旋律背后那一代人的战斗岁月。
那盏红灯始终亮着,映照出交通员们坚毅的目光。那些没有名字的“表叔”,用生命书写了“信念如铁、生死不惧”的抗联精神。他们从不是遥远的传说,而是真实存在过、奋斗过甚至牺牲的英烈。在历史的回望之中,红色基因如河流般无声无息,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延续、奔涌。
寻访归途,暮色四合。昔年被皑皑白雪覆盖的荒原,如今已是无垠良田。风吹稻麦,炊烟袅袅。远处的完达山余脉犹如巨龙,驮着漫天绯云,将天际晕染成渐变的胭脂色——这是北大荒的晚妆,厚重而瑰丽。家园沃土,再度迎来丰收。孩童嬉笑,老人安宁。子孙后代,安居乐业——英烈们曾经期盼的幸福与祥和,已在今日实现。
记者蓦然回望,无数个“李玉和”转过身来,眉目舒展,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。
英烈们啊,与我们挥挥手,然后再远去吧——我们会记得所有嘱托,在和平年代,依然不忘来路、不负热忱,把那颗“红亮的心”,化作对家国最深沉的守望。
1926年初,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成立北满地方委员会,并很快在哈尔滨道外水晶街“哈尔滨书店”成立地委机关地下联络站,负责人为秦墨林。同年5月,为了完成护送来往于苏联的中共领导干部等任务,北满地委派苏子元、王纯一到绥芬河,建立了国际交通联络站。1927年到1929年,中共哈尔滨地委先后派苏子元、王栖真等人,在密山的当壁镇、二人班,开通了对苏境内的图里洛格至海参崴国际交通站,史称“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”。
北满(密山)国际交通站的交通线路有两条:一条是为中共满洲省委、吉东特委服务而建立的,即傅文忱负责跑的交通线,线路为中共满洲省委(哈尔滨)—吉东特委(牡丹江)—密山二人班(徐家馆子)—中苏边界当壁镇(前苏联图里洛格)—海参崴(共产国际远东办事处)。
另一条是为共产国际和反法西斯战争服务而建立的,线路为中共满洲省委(哈尔滨)—吉东特委(牡丹江)—密山县城(今知一镇)—当壁镇—前苏联图里洛格镇。
地下交通机构的任务主要有5项:一是传递中共中央(含驻莫斯科代表团)、满洲省委和各省委(特委)的各项指示、文件、书报等;二是掩护迎送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巡视指导抗日救国工作,或者去中央、省委、苏联开会、学习、培训、汇报、请示工作;三是侦察与传送日伪军各种活动情报,为制定作战行动方案提供准确依据;四是筹集和运送各种作战物资,以及吃穿等生活用品;五是潜入虎穴,宣传抗日救国道理,动员伪军和开明绅士参加抗日斗争,里应外合打击日本侵略者。
在敌强我弱和敌后完成上述任务,对交通站的选定和交通员的素质要求极高。首先是交通站地址的选定。在地理条件上,既要较为隐蔽,又要便于机动;既不易遭敌人破坏,距离日伪军据点太近;又不能太偏僻,不便于行动。比如,二人班海晏村,既距离苏联边境较近,又远离县城中心,便于隐蔽。而当壁镇交通站则设在边境线上,便于人员往来。这个交通站在日寇侵占密山后,又搬到密山县城附近,以伪装身份作掩护,完成交通任务。
站内交通员选配则标准更高。从已公开发表的东北及黑龙江抗日战争时期的史料,以及来自敌伪档案资料来看,在党内的、军内的、群团组织内的交通员,投敌变节者极少。
当时地下交通站有三个特点: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,以隐蔽斗争为主;交通工作的职业化和群众化相结合,以职业化为主;国内的交通和国际交通相结合,以国际交通为主。
资料来源:《中共密山历史》(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)
新中国成立后,沈默君与罗国士以傅文忱的英勇事迹为基点,广泛搜集东北人民抗日的感人故事,将这些故事精心整编,转化为电影文学剧本《自有后来人》,并分别以迟雨和罗静为笔名,在《电影文学》杂志上发表。1962年秋,哈尔滨京剧院将《自有后来人》电影剧本改编为现代京剧,于1963年初公演,公演时剧名为《革命自有后来人》,连演一百多场,场场爆满。
1963年6月,周恩来总理在哈尔滨会见朝鲜国家领导人崔庸健时,观看此剧并带走剧本。1964年10月,经过多次修改、排练,《红灯记》在中国京剧院与观众见面。《红灯记》问世后广受好评,不仅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剧、连环画等,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在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演出。
《红灯记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为背景,讲述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传递密电码与日寇斗争的故事。剧中,李玉和掩护同志时不幸被捕,养母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,养女铁梅继承遗志,最终将密电码安全送达游击队,充分展现了革命者的信仰与忠诚。
《红灯记》不仅再现了抗日英雄的事迹,更是对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礼赞,其传达的信仰、忠诚与牺牲精神激励了几代人。(检察日报 韩兵 李永臣 魏宜秋)
诚信双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